双悬臂式架桥机在户外作业中常面临恶劣天气、复杂地形、设备临界状态等特殊工况,此类场景下设备稳定性受冲击、操作风险陡增,需依托针对性安全措施构建防护体系。当前行业已形成 “环境预判、设备加固、操作管控、应急兜底” 的全链条措施框架,严格贴合 180t 级等主流型号设备特性与 GB 6067 安全标准,为高危作业环节提供保障。

恶劣天气工况的安全措施以 “预警阻断、设备锚固” 为核心。大风天气下,风速仪实时监测数据成为作业决策依据:风力达 4 级时立即禁止过孔作业,5 级以上全面停止架梁操作,6 级及以上需启动锚固程序。锚固作业需双管齐下:吊梁小车退至后支腿附近锁定,主梁两侧用 8 股以上钢缆分别与地面锚点拉紧,钢缆与地面夹角控制在 30°-45°,同时在行走轮前后加装楔铁防止滑移。雷雨天气前需切断主电源,闭合避雷装置接地开关,确保金属结构接地电阻不超过 4Ω,避免雷击损坏电气系统。雨雪后复工前,必须清除轨道积雪积水,测试制动系统灵敏度,待摩擦面干燥后方可作业。
复杂地形工况需针对性强化设备支撑与操作规范。长大坡道作业时,纵向轨道纵坡需控制在 3% 以内,超过 1% 则在行走轮前后设置三角铁块防护,中腿附近额外加装防滑挡块,防止设备滑行。跨线或跨江作业时,先对下方区域设置硬质防护棚,防护棚顶部铺设 5cm 厚钢板及缓冲层,同时划分半径 20 米的警戒区,安排专人值守疏导交通与人员。斜交桥梁架设时,根据斜交角度调整前、中、后支腿行走轮间距,确保左右轮可在同一横向轨道运行,支腿锁定后需用水平仪复测垂直度,偏差超过 1° 立即调整。地基承载力不足的区域,需采用换填碎石、铺设钢板或浇筑混凝土垫层等方式加固,支腿下垫设面积不小于 2㎡的钢垫板,确保支撑稳固。
设备特殊作业状态的安全措施聚焦临界风险防控。过孔作业作为高风险环节,需提前将吊梁小车后退至指定位置:前天车退至后支腿处,后天车退至后支腿与后顶高支腿中间,中顶高支腿顶高后用专用夹具锁紧行程段,防止千斤顶长时间受力失效。过孔中安排专人监测支腿油缸压力,若出现泄压导致单侧倾斜,立即触发急停,用备用手拉葫芦将倾斜支腿与轨道拉紧固定,同步调度吊车加固设备。液压系统异常工况下,油温超过 70℃需立即停机冷却,低于 0℃则更换低温液压油,发现管路渗漏时,必须先切断液压泵电源,待压力完全释放后再检修,严禁带压操作。
突发故障应急措施构建 “人员优先、设备控险” 的处置逻辑。支腿失效或架桥机倾斜等险情发生时,班组长***时间上报并启动预案,5 分钟内集结抢险组,先通过登高车转移受伤人员,医疗组现场包扎后协助转运。设备处置需技术组实时监测姿态,用千斤顶顶起悬空支腿,垫设钢垫板恢复支撑,同时用缆绳固定主梁防止倾覆。钢丝绳断裂等载荷坠落险情时,指挥人员立即挥舞双臂发出紧急停止信号,司机切断动力电源,警戒组扩大警戒范围,待确认无二次风险后再制定吊离方案。
特殊工况的安全管理需强化 “流程核验、责任到人” 机制。作业前技术人员出具专项方案,明确天气预警值、锚固点位置、操作步骤等细节;作业中设专职安全员全程旁站,重点核查锚固加固、支腿锁定等关键措施落实情况;作业后留存工况记录与设备状态数据,对险情处置案例开展复盘培训。这些措施的落地,有效化解了特殊工况的多重风险,成为架桥机安全运行的核心防线。